站在西安古城墙上眺望时,总会被这座城市的吞吐量震惊。回民街上摩肩接踵的游客举着肉夹馍自拍,地铁二号线早晚高峰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朋友打趣说:“十三朝古都的底蕴全换算成GDP了吧?”这话不假,2022年西安经济总量冲到11486亿,硬是在西北地区率先撞线“万亿俱乐部”。但更让我意外的是去年秋天去陕北出差时的见闻——当汽车驶入榆林市区,光伏板在荒漠上铺成银色海洋,氢能重卡在公路上穿梭,恍惚间像是闯进了科幻电影片场。
陕西的“双城记”剧本颇有戏剧性。西安稳坐头把交椅理所当然,毕竟捧着省会金饭碗:全省三甲医院它占七成,高校数量顶得上半个省份。去年在陕博排队时遇见个杭州游客说得直白:“你们西安吃老祖宗饭都能吃撑。”这话听着刺耳却无法反驳,光春节期间大唐不夜城就涌进四百万人,比冰岛全国人口还多。可当我们把视线往北移四百公里,榆林正用颠覆认知的速度改写着经济格局。
记得在榆阳机场落地时,接机的本地司机老张得意地拍方向盘:“我们这儿除了缺海鲜,啥都不缺!”后来查资料才知这话毫不夸张——地底下躺着全国四分之一的煤炭储量,连沙漠里的风都被换算成清洁能源。五年前去神木煤矿调研时还看见漫天煤灰,如今露天矿区竖起了“5G+智慧矿山”的标牌。更绝的是他们用矿井疏干水浇灌出万亩马铃薯田,去年冬天在超市见到“榆林沙地土豆”卖到二十元一斤,印证着当地老乡那句玩笑:“黄土坷垃里能攥出油,也能攥出金子。”
资源诅咒的破解之道在榆林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某些煤城还在靠输血度日时,榆林人把黑色金子玩出了花:煤制烯烃项目能让每吨原料增值十倍,氢能产业园里运输车加注三分钟能跑五百公里。去年参观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工人在中控室轻点鼠标就完成万吨煤炭分质转化。同行的教授感慨:“这哪是煤矿工,分明是化学魔术师。”数据佐证着这场魔术——2023年前三季GDP增速领跑全省,要知道那年多少传统工业城市还在增长线上挣扎。
双城辉映的光影下,洛阳的故事显得格外苍凉。四月在洛阳牡丹园赏花时,当地朋友指着远处的厂房叹息:“那些苏联援建的老厂区,如今倒像是时代的纪念碑。”这话让我想起龙门石窟那些斑驳的佛像,曾经万国来朝的东都,如今连省内经济第二把交椅都岌岌可危。但转念又觉得历史本就如此残酷,就像西安城墙砖缝里萌发的新草,总在无声宣告新陈代谢的永恒法则。
陕西的南北交响曲奏得正酣。西安向南融合“西咸一体化”打造科创走廊,榆林向北联合鄂尔多斯建设能源金三角。偶尔听闻两城民间有趣的较劲:西安人笑榆林是“土豪新贵”,榆林人调侃西安“端着金碗要饭”。可当陕汽重卡用上榆林氢能驰骋丝路,当隆基绿能把单晶硅技术输往榆林光伏基地,谁又在乎起点是秦岭还是毛乌素沙漠?
上周翻到榆林2030年规划时眼前一亮:氢能重卡要突破万辆,碳汇交易额瞄准十亿级。突然想起老张在沙漠公路上的豪言:“再过五年,你再来看看!”这让我莫名期待,或许下次站在镇北台眺望时,眼前不再是“大漠孤烟直”的苍凉,而是清洁能源矩阵在黄河畔闪烁的科技之光。毕竟在这片诞生过“天府之国”奇迹的土地,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重庆线上配资-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