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思予)10月16日,“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的家常素菜”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话题中罗列的“碱性食物清单”包含菠菜、羽衣甘蓝、西蓝花等蔬菜,以及柠檬、奇异果、苹果等水果,声称多吃这类“碱性食物”能快速瘦身。不少网友提出质疑:“食物酸碱理论不是早就被辟谣了吗?怎么又卷土重来了?”
“将蔬菜水果的健康益处归因于‘碱性',是典型的概念嫁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强调,这类食物对健康有益,核心在于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而非所谓的“碱性”特质。从减肥效果来看,菠菜、黄瓜等食物确实具备优势,但根源是其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特性能增强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摄入,与“碱性”属性毫无关系。
朱毅介绍,食物酸碱分类的概念并非现代产物。1900年左右,欧洲营养学家范・邦格在研究痛风时首次区分了酸性和碱性食品;1915年,日本科学家西崎弘太郎进一步提出肉食会增加血液酸性,并编制了酸碱食物表。这一理论的核心依据是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灰烬中含磷、硫、氯等元素且溶于水呈酸性的被定义为“酸性食物”,如肉类、谷物;含钾、钠、钙、镁等元素且溶于水呈碱性的则被称为“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
但这一理论早已被科学界遗弃。中国营养学会早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就明确澄清,食物灰分的化学性质与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完全不同,这种分类仅用于食物矿物元素含量测定,与人体健康无直接关联。更关键的是,“酸碱体质理论”本身已被证实为骗局——2018年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该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阳赔偿癌症患者1.05亿美元,其无行医资质、文凭造假的真相也随之曝光,他倡导的“碱性疗法”更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至4期。
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央视新闻 图
事实上,被归为“碱性食物”的品类中,也不乏高热量代表。“天天吃榴莲、牛油果这类‘碱性水果',照样会导致肥胖。”朱毅举例说明,食物的减肥效果取决于热量、营养密度和整体膳食结构,而非酸碱性划分。
对于“碱性食物优于酸性食物”的说法,专家更是明确反对。朱毅表示,肉类、蛋类等所谓“酸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和必需营养素的重要来源,适量摄入对健康至关重要。
朱毅指出,减肥的核心原则几乎从未改变——制造热量缺口,即摄入热量低于消耗热量,这与食物酸碱性无关。但健康减重需建立在均衡膳食基础上,极端饮食模式往往得不偿失。她给出三点关键建议:
保证营养素全面摄入:蛋白质不可或缺,不仅能增强饱腹感,更能维持肌肉量,缺乏蛋白质会严重影响健康;同时需搭配优质碳水化合物,避免精制糖和高GI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脂肪。
遵循膳食指南标准: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保证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摄入,实现食物多样、粗细搭配,既不要因“酸性食物”标签拒绝肉类,也不要盲目依赖某类“碱性食物”。
警惕营销概念陷阱:健康的体重管理从来没有捷径,依赖单一食材或伪科学理论都不可取。公众应学会辨别营销话术,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权威资料为依据,通过均衡膳食、适度运动和规律作息实现健康目标,才是远离概念陷阱、保持好身材的根本之道。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重庆线上配资-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