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电动自行车数量持续高位增长。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广州电动自行车上牌总量已超576万辆,74%家庭拥有电动自行车,全程电动自行车出行、电动车与其他出行方式接驳出行的骑行量已达日均903万人次。
出行量的增加带来停放需求的增长。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将让电动自行车“有地停”写入工作目标。如何在电动车停放需求大、同时道路停放资源紧张的中心城区,“挤”出非机动车车位,是摆在广州交通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挖潜富余的空间再加密、犄角旮旯的“边角料”也不放过。记者获悉,根据今年2月出台的《广州市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近期已完成8条市管城市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区划线工作,挖潜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新增804个非机动车停放区,预计可多停放超万台非机动车。目前8条市管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已增至3799个。
(注:8条市管城市道路分别为:东风路—黄埔大道、广园路、解放路—机场路、环市路—天河路—中山大道西、广州大道、大金钟路—白云大道—同泰路、临江路—沿江路、阅江路—滨江路)
“见缝插针”挖潜新空间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环市路等主干道,人行道上原本稀疏的停车框变得密集。而在小北地铁站A出口,原先空置的人行天桥下空间也被利用起来,画上停车框,市民们也自觉将非机动车停放在框内,为行人留出了通畅的道路。
这是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见缝插针”,利用设施带、人行道富余空间划设非机动车停放区。如在环市东路的动物园南门对面路段、中山大道西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路段人行道上的富余空间,新增施划了可供约1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的停车区。
此外,通过对市内近千处人行天桥下方、高架桥荫蔽处等“边角料”空间进行挖潜,彩虹桥地铁站过街天桥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天河院区)高架桥底下的“犄角旮旯”,成为非机动车规范停车区。边角地块的有效盘活,不仅解决了部分区域电动自行车“停车难”问题,也大大减少了车辆侵占盲道、消防通道的现象。
为了更好利用空间,非机动车停车区的划线方式同样“见缝插针”。除了传统的直列式,停车区划线因地制宜采用弧线、斜向设置等多种布局。
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副主任柯伟洪介绍:“如在人行道、建筑退界空间相对宽裕的地方,采用双排紧凑式设计,在一些较窄的带状区域,则采用斜线式设计,而在一些人行天桥底、桥墩区域,则采用圆弧线设计,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路面资源。”
80个地铁停放区翻新标志
地铁站点周边是非机动车乱停放治理的重点区域。此次8条市管道路同步对沿线约80个地铁出入口的停放区标志标线进行了翻新。在小北、区庄等地铁站口,经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划线,停车区域划分明确,空间利用效率有效提升。
“小北地铁站每天进站客流量约3万多人次,A口也是进站压力最大的口,乘客比较喜欢在出入口停放电动车,日常我们也会安排工作人员到出入口整理电动车的摆放。”广州地铁火车站中心站副站长莫颖仪表示。
“以前早晚高峰,电动自行车经常随意摆放,出口人行道被堵得水泄不通,乘客出行非常不方便。现在有明显的停车区域,乘客停车规范多了,通道畅通,我们的管理压力小了,乘客的抱怨也明显减少。”莫颖仪说道。
“像小北站、彩虹桥站、淘金站地铁口,还有岗顶站的中山三院出口,都是市民早晚高峰的停车热门地,也是停车秩序相对混乱的地方,所以我们重点挑选这些地方新增停车区。从5月份划线以来,原先随意停放、乱停乱放的现象,经过划线引导、现场引导,现在大部分已经能够规范停放。”广州市交通运输局交通调控处二级主任科员朱沛杰表示,此次新增挖潜希望能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各区合力挖潜更多非机动车停放空间,缓解非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
【温馨提示】
空间供给是基础,规范停放才是实现停放有序的核心。
在大力增设停车空间的同时,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也提醒广大市民规范停放,将电动自行车停入划线区内,做到朝向一致、摆放整齐。良好的秩序需要每一位市民共同维护,大家携手践行文明规范,城市才会更加有序美好。
采写:南方+记者 郑慧梓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重庆线上配资-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