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鱼》的旋律在广州外国语学校国际交流中心响起,约700名现场观众的思绪瞬间被带入深蓝秘境。9月27日下午,由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星汉文博工作室承办的“南沙科普大讲堂”第四期以“遇见深海”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孔秀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董佳馨两位青年学者,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索与历史考古的知识盛宴。
约700名观众参与本次活动。
直抵深海
探索生命的极限与奇迹
孔秀在题为《从深海到深渊——生命极限的探寻》的演讲中,介绍了我国“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艘载人潜水器,分享了她随“深海勇士”号潜入南海开展科考的亲身经历。
孔秀的分享主题为《从深海到深渊——生命极限的探寻》。
她通过潜器拍摄的影像资料,展示了从冷水珊瑚林、鲸落到热液区、冷泉区及深渊海沟的独特生态系统,还讲述了深渊狮子鱼等极端环境生物的惊人适应能力,以及深海探测对理解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生命的重要意义。
当讲到深海生命刷新传统观念时,她感慨道:“曾被认为是荒漠的深海深渊,在载人潜水器的灯光下,各种光怪陆离的生命闪烁耀眼光芒,这彻底颠覆了人类‘万物生长靠太阳’的传统认知。”
解密“深海探囊术”
感受中国考古的科技力量
董佳馨则带着南海深海考古的“一手故事”,回顾了我国深海考古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董佳馨讲述南海深海考古的故事。
过去我国水下考古只能在30至40米的浅海作业,面对南海平均1212米的深度、每平方厘米150公斤的水压,只能“望洋兴叹”。直到“深海勇士”号等载人深潜器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它不仅能下潜到数千米深海,还带着“柔软的手”和“明亮的眼”——柔性机械手上套着软硅胶套,拿瓷器时不会碰坏;高精度探测设备和三维激光扫描则能把沉船遗址的每一处细节都“画”出来。
“深海勇士”号在两次深潜中,发现了两艘沉睡的“时光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里满是瓷器,二号沉船则载着大量原木。这两艘沉船承载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与工艺传播的重要信息,也揭示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与“木材进口”的双向贸易格局。
交流互动反响热烈
点燃持续探索的小火苗
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儿童参与,现场座无虚席,两位嘉宾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耐心分享,既拆解专业知识,又分享科考趣事,让科学知识“活”了起来。
现场观众踊跃互动。
现场观众踊跃互动。
不少家长也表示,这样的科普活动打破了知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热烈的互动氛围与真挚的观众反馈,让这场深海主题科普真正实现了“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好奇心”的初衷。接下来,南沙科普大讲堂将继续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为公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推动科学知识普及,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采写:南方+记者 王芳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重庆线上配资-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