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文俊 通讯员谢小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2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代表入选。76岁的中共党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荣列其中。
“带好学生是老师最重要的事”这句朴素的誓言,他用了50年来践行。他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创光栅阵列传感网络技术,构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成果转化于许多平台建设。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他带领学生下煤矿、进隧道,弟子中诞生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开展科普宣讲,激励大中小学生树立投身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他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他是不懈的追光者,追逐的是光纤传感技术突破;也是温暖的发光者,照亮的是学子们的前进方向与强国梦想。
守护大国重器
做永不停歇的追光者
光纤传感对许多大国重器意义重大,但关键器件长期被国外垄断。多年前,姜德生带领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开启了光栅阵列传感技术研究新纪元。
台风袭来时,高楼会发生多大的位移?用一间石棉瓦盖的库房当成自己的实验室,1978年,姜德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光纤风压计。1981年,他研制的光纤风压计在广州白云宾馆测试成功,成为全国首个光纤风压传感技术的成功案例,为我国高层建筑风荷载设计标准提供了依据。
2006年6月,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火灾报警工程进行国际招标,世界瞩目。姜德生团队的火灾报警装置,解决了20公里长距离无中继的世界难题,报警反应时间只需不到20秒,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只有国外产品的1/3,以技术第一中标。此后,国外同类产品逐步退出中国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全部战备油库和90%以上大型商储油库、3万公里隧道、港珠澳大桥等世界级特大型工程均装备了光栅火灾报警系统,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生活提供保障。
长期以来,光纤传感很多关键的器件被国外垄断,光栅波长信号解调的一个核心器件大约2万美元一支,当我国提出以较低的价格批量买该产品时,遭到拒绝。这样被别人“卡脖子”的憋屈,让姜德生下定决心自己带队研发。经过三年攻坚,他研制出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核心光器件,在石化、交通、大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桥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姜德生致力于将原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光纤传感产业化发展。积极促进光纤传感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编制光纤传感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与团队开发了七大类30余种光纤传感器,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打破了公路隧道等领域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近年来,姜德生着力攻关新一代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核心技术,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首创单纤超几十万个光栅传感网络系统在机场智能跑道,以及智慧管网、智慧高速、智慧地铁等多个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中成功示范应用,为世界智能交通、智慧监测等多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姜德生院士团队联合中交二航局将光栅阵列传感光纤植入深中大桥主缆内部,在世界上首次获取了3000米主缆全域范围内部的温湿度场分布及其变化,为缆索智能化升级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筑梦科技强国的
做躬耕教坛的照光者
坚持为本科生授课,70岁仍亲自编写前沿讲义;带学生深入隧道、桥梁、港口、水电等系列世界级工程一线,开展实践教学。设立助学金,默默资助贫困生——只因少年时曾被老师的5元学费改变命运……
姜德生初中毕业于武汉六中,成绩不错但没有钱交学费。班主任张老师知道后,悄悄给他交了5块钱,才把毕业证领回来。“这件事让我铭记一生,一直都心怀感恩。”姜德生异常感激,后来下放农村时,别人都是从家里拿钱,他是在农村挣了一点钱,回来就还了张老师5块钱。“当时还带了些土特产表示感谢,中学的张老师教育了我要关心爱护学生,现在我的学生有困难,我也会义不容辞地帮他们。”
姜德生在光纤传感领域深耕多年,培养多位院士和高层次人才。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学科第一位国家杰青杨明红教授说:“我刚回国时,面对项目、团队和平台等方面的困难一筹莫展,在姜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才走上正轨,取得现在的成绩。”
童杏林教授是姜德生培养的博士后,他曾一度感到非常迷茫,姜德生发现后找他深入谈心,给予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根据童杏林学科背景,安排他负责可调滤波器产品的研发工作,亲自全程全面指导。经过近两年攻关,该微型光电产品性能超越了国外产品,打破国外企业对该类产品垄断。此后,童杏林在国家载人航天、大飞机发动机和6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悬浮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传感监测等方面做出了更多成绩。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和傅正义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生彭寿成为中国建材玻璃行业目前唯一一位院士,十几位学科发展带头人入选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他悉心培养的10位博士后、50多位博士、百余名硕士,已经成为各行业智能化升级转型的引领人才。
他把学校对其的奖励资金用于科研平台建设,把刚成立时只有3人的研究小组和当初的石棉瓦库房,逐步扩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这个上万平米的平台成为该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出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
真正的教育家,既能仰望星空,攻坚“国之重器”,更能俯身大地,托举“国之未来”。现今,姜德生仍奋斗在科研一线。73岁高龄时,还到学校对口支援的西藏大学,在海拔3650米的讲台上分享他对人生、对科研、对育人的初心与感悟。他几十年如一日为本科新生做专题讲座,每次座位“秒光”,线上同步直播吸引海内外超过3万人次观看。他时常到中学课堂和青少年科学营,鼓励同学们打牢学习基础,学会独立思考,培养高尚人格,坚定爱国信念,用科技之光引领青春梦想。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重庆线上配资-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