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军已经逼近了北京城,整个明朝的命运悬于一线。面对如此紧迫的危局,崇祯皇帝朱由检陷入了绝望之中,最终他选择了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象征着明朝的大一统帝国的灭亡。随之而来的是南明的艰难岁月,这一时期,南明不仅要面对内忧外患的亡国危机,还深陷于皇位争夺的内耗中。为了争夺皇位,甚至发生了两位有宣称的皇帝之间的内斗。尽管如此,南明还是坚持了十八年之久,最终却未能抵挡住清朝的铁骑,终告灭亡。
这让人不禁遐想,假如崇祯皇帝当时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在李自成大军到来之前毅然南迁,南明是否能够避免皇位争斗中的内耗,或许能够坚持得更久一些,甚至清朝未必能统一天下。历史上有许多类似崇祯处境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便是其中之一。安禄山的大军威胁着长安,唐玄宗选择了放弃都城,逃亡四川。唐朝的局势因此得到了暂时的喘息,唐玄宗的儿子最终也重整了江山。那么,为什么唐玄宗能够成功逃亡,而崇祯却未能南迁呢?
展开剩余80%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皇帝决定放弃都城,抛下臣民与百姓,逃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举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一项极其重大的决定。放弃都城,意味着把整个国家的命运抛之脑后,也意味着做出自我放逐的决断。这个决定轻则被当代百姓唾骂,重则留下千古骂名。历史上,只有皇帝自己可以承担这一责任,而没有人敢替代他。唐玄宗深知这一点。当他得知潼关失守的消息时,果断决定抛弃长安。潼关是长安的东部门户,一旦失守,长安便如裸露的城市,毫无防备可言。唐玄宗早已意识到,守住潼关的可能性渺茫,长安也无法守住。所以,他决定主动放弃长安,选择逃命。
就在唐玄宗逃亡的前一天,他还登上勤政殿向朝臣宣布要亲征,讨伐安禄山和史思明,并任命了将领。然而第二天,唐玄宗已经悄然离开了长安,许多大臣直到上朝时才发现,皇帝已不见踪影。如果他没有果断离开,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安禄山的大军,而那些一直依赖于他的臣子们,也很可能会被一网打尽,唐朝再无反击之力。唐玄宗的果断逃离,看似令人质疑,但至少为唐朝留了一线生机。
而崇祯皇帝的情况却更加复杂。根据《三垣笔记》的记载,早在崇祯十六年,明朝的北方已经被满洲的清朝与农民起义的队伍所压迫,关外的威胁时刻存在,内乱不断。李自成的大军尚未逼近北京时,崇祯就曾与内阁首辅周延儒讨论过南迁的可能性,但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张皇后的强烈反对。张皇后认为南迁会让宗庙陵寝失去庇护,崇祯因此放弃了这个念头。
直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已经在西安称帝并发兵征讨明朝,左中允李明睿再度提出南迁的建议,崇祯这时才稍微动了心,表示自己早就想逃南,但因为没有人支持,才迟迟未能行动。尽管他已经安排了南迁的细节,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亲自出发,总希望大臣们能来劝他。毕竟,抛弃都城的决定太过重大,没人愿意替他承担责任。过去的经历让大臣们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崇祯曾因为松锦大战的失败,秘密派遣大臣陈新甲去和清朝议和,但这一举动被泄露,崇祯不仅杀了陈新甲,还把责任推给了他。这让所有人看清了崇祯“甩锅”的本性,南迁的事变得更加棘手。
在崇祯的南迁计划中,最核心的困难便是缺乏军队和粮草的支持。唐朝虽然在潼关的主力丧失,但长安的禁军依然完好,能够护送唐玄宗逃出,而崇祯所面临的局势更为复杂,北方战乱不断,几乎没有地方可以依靠。要确保南迁的成功,他需要充足的军队护卫和粮草供给,但这些都远远不足。更糟糕的是,崇祯即便召回了吴三桂的军队,也为时已晚。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压近了北京,而吴三桂的兵力也未能及时支援,最终崇祯在煤山自缢,南迁的机会彻底错失。
而粮草的准备同样是唐玄宗逃亡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唐玄宗离开长安时,由于匆忙并未做好后勤准备,沿途的百姓和地方官员也早已逃散,甚至杨国忠不得不亲自购买食物以供皇帝和随行人员食用。虽然困顿一度让他们遭遇困境,但唐朝的基层力量并未完全崩溃。唐玄宗通过后期的粮草准备,终于克服了这一难题,而崇祯的困境却更加严峻。明朝的基层已基本崩溃,崇祯无法调动足够的资源,甚至一度依赖攻占自家忠诚地区的县城以筹集粮草,这也使得他的南迁计划无法顺利实施。
与唐玄宗一路逃亡至四川的顺利不同,崇祯如果选择南迁,必须面对的是充满叛军和清军的威胁,任何一处都可能遭遇伏击。即使他召集了吴三桂的军队保护,也未必能成功到达南京。最终,崇祯选择了留下,而历史也因此定格了他的悲剧结局。
崇祯并非没有逃生的机会,历史上许多其他的王族人物,比如南明的第一个皇帝朱由崧,都曾在类似危机中成功逃往南方。朱由崧在洛阳被攻破后,在仅有的几十名卫士的保护下,成功逃到了南方。正是因为缺乏决心和勇气,崇祯最终无法脱身,北京城也成为了他最后的葬身之地。
或许,崇祯的最大失败,并非在于没有选择逃跑,而在于他无法承担抛弃都城的责任,也无法在内忧外患中做出果断的决定。这是他未能成功南迁的根本原因。
发布于:天津市佳成网-佳成网官网-重庆线上配资-最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